记者昨天(1日)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,作为贯通京北东西向的交通“大动脉”,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长约8.9公里,自2019年5月开工以来,历经6年建设即将通车。据介绍,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,回天地区38个交通类项目落地见效,新增道路96.23公里,总里程达388公里。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,38个交通类项目落地见效。规划道路实现率88%,路网密度7.1公里/平方公里,超中心城区水平。打通龙域环路等十余条断头路,通勤效率显著提升。8个轨道交通新站投用,750米半径覆盖率从28%升至41%。全国首条通勤自行车专用路建成,新增停车位2万余个。 “从‘瓶颈梗阻’到‘四通八达’,回天地区通过新建、改造并举,构建起高效路网骨架。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回天地区主干路突破攻坚,新建快速路1条、主干路9条,“一横一纵”“五通五畅”格局成型。北清快速路是回天地区“一横一纵、五通五畅”交通体系中的关键“一横”,以双向6车道主路、无红绿灯设计,大幅提升跨区通行效率,不仅缓解了周边道路高峰拥堵,更搭建起回天地区与中关村科学城、未来科学城的快速通道,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注入新动能。 同时,本市对回天地区进行次支路精准补位。回创路打通生命科学园三期南北通道,为学校、社区、商业用地提供交通支撑;七辛北街服务小米昌平二期等产业项目,增强地铁8号线朱辛庄站客流集散能力,推动区域产业升级。此外,北郊农场桥从“一进一出”拓宽为“两进两出”,早高峰出回龙观负荷度从2.59降至1.0,晚高峰进区负荷度从2.15降至0.73,通勤速度提升50%,让“堵在路上”的焦虑成为过去。 此外,回天地区轨道交通网络从“线”到“网”,成为区域腾飞的“加速器”。其中,大运量干线贯通,17号线串联通州、朝阳、东城、昌平及亦庄,从嘉会湖到未来科学城北站仅需66分钟,分流5号线、10号线拥挤客流,缩短外围新城与核心区时空距离,为东部区域经济活力“充电”。既有线路得到扩能升级。13号线拆分为A、B线后,行车间隔缩至2分钟,缓解回龙观、西二旗通勤拥堵,强化上地、中关村科创园区与居住区的职住联系,为产业协同输送“人才活水”。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回天地区自行车专用路成标杆。全国首条通勤型自行车专用路连接回龙观与上地,总骑行超1000万人次,日流量破9000人次;辐射9个小区、3所医疗机构、2所学校,56%用于通勤、30%用于休闲,为65%使用者节省10-30分钟,每周碳减排10.37吨,让“绿色通勤”成为新风尚。 在公交服务方面,回天地区优化60余条公交线路、建设4座场站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就医专线让居民直达积水潭医院;通学公交覆盖7所学校,9条线路增发区间车、加密间隔,累计运送5万余人次,让上学、就医出行更省心。公交场站增设便民服务设施,探索场站功能优化新路径,让群众出行更便利、更暖心。据介绍,未来,回天地区将持续升级轨道交通配套,推动区域发展驶入快车道。


